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守护柳州非遗,践行民族团结——食化学院暑期“三下乡”民族团结实践团走进三江程阳八寨

来源:食化学院 时间:2023-08-15 17:18:11 作者: 邹青青 点击:

8月12日-13日,食化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积极响应校团委号召,前往柳州三江程阳八寨积极开展社会调研、文化传承、党史宣讲等实践活动,为守护柳州非遗,践行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一行到达三江程阳八寨

深入调研体民情,民族团结植深情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民族团结实践团深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程阳八寨展开为期2天的的民情调研。实践队员们通过入户调研、上门采访和趣味互动等多种形式与村内居民促膝交流,争做最美“石榴籽”,聆听他们的生活点滴,用青春力量促进民族交往交融。调研同时还和村寨居民共奏侗族琵琶歌,体验侗乡传统音乐习俗。琵琶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动听的琵琶让场面变得热闹非凡,通过和侗寨村民齐唱琵琶歌,奏响民族团结双赢曲,传递出民族团结的真情实意,凝聚民族团结正能量。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

循迹侗族特色村落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欣赏古建筑群,领略民族文化。食化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身临三江程阳八寨,程阳八寨是侗族千户大寨,有马鞍寨、平寨、岩寨、平坦、懂寨、程阳大寨、平埔、吉昌等八个自然村寨,实践团成员通过感受民族特色古村落建筑风格,领略中国传统村落魅力,树立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理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实际行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实践团成员欣赏侗族古建筑

共唱民族团结歌,深植石榴籽情。侗族的歌舞文化和戏剧文化有着灿烂光芒。侗族大歌位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侗族地区一种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被称为“天籁之音”,它是一种以歌抒情的艺术形式,是侗乡最具民族特色和最高艺术水准的民歌艺术。实践团成员于城阳八寨与表演者深度互动,沉浸式体验侗族大歌,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共传民族团结情。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少数民族代表合影

体验木构建筑技艺,弘扬非遗文化。实践团前往侗族木构博物馆了解极具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侗族木构建筑包含着一个丰富的体系。其包含有鼓楼、桥梁、戏台、祠堂、亭、寨门、井亭(井泉)等公益性建筑,还包含寺庙、萨坛宗教建筑。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其建筑多体现于多样形式,建筑风格独特、样式优美,营造方法还保持了中国传统的榫卯木结构。作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的程阳风雨桥就坐落在八寨内,它被誉为世界上造型最精美的侗族风雨桥,是侗族风雨桥最杰出的代表,也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艺术珍品。实践团成员们在参观和体验的过程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用青春力量弘扬非遗文化。

实践团成员在侗族木构博物馆体验木构建筑技艺

青春逐梦心向党砥砺奋进新征程

追寻红色记忆,凝聚青春力量。在程阳八寨,实践团成员们从沿河步道走到马鞍寨、岩寨、平寨等地,聆听革命烈士红七军北上三江的党史故事,亲身感受红色历史。随后,实践团一行来到程阳八寨红色教育基地,大家参观了陈列的党史文献资料、革命先烈的遗物和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让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跃然眼前,实践团成员通过重温那段侗乡军民鱼水情,深刻领会了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参观结束后,学院党总支书记文海燕亲切地为实践团讲解起熟记于心的党史,通过现场讲党课、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等,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实践团成员们在学思践悟中深刻理解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将爱国主义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

实践团成员参观城阳八寨红色教育基地

学院党总支书记文海燕现场讲党课

学院党总支书记文海燕带领实践团成员重温入党誓词

此次为期2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们在学、思、践、悟、行中,对传承和守护柳州非遗,践行民族团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对国情、社情、乡情的了解与认知,明确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在实践中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为促进民族团结奉献青春力量。


撰稿:邹青青

初审:谢忠振

复审:李旺昆

终审:文海燕


Baidu
sogou